还记得几十年以前,提起造船业,人们首先想到的总是欧洲老牌强国,以及曾经辉煌的美国。而如今,沧海桑田,欧洲商船产量加起来才占全球的5%,美国更是几乎为零。
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中国造船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,不仅承包了全球大部分的新船订单,还在海军舰艇建造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。
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?中国又是如何完成这一历史性转变的?
中国造船业的崛起,真让人刮目相看。想想以前欧洲那些老牌海运强国,现在商船产量加起来才全球的5%,美国更别提了,几乎为零。
现在全球新船,除了中国自己,基本就是韩国日本造的。新美国安全中心的托马斯·舒加特说得对,中国造船业的规模太惊人了,美国根本没法比。
这说明中国正在从一个大陆国家变成一个海洋大国,这可是个历史性的转变。而且造船业对中国来说,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事,更是战略性的资产。
你想想,那些给全世界造货轮、油轮的中国船厂,同时也在给中国海军造军舰。这些厂子现在生意红火,国内外的订单都接不过来,从民用的集装箱船到军用的作战舰艇,什么都造。
订单充足,这些船厂就能扩大规模,培训工人,建立起庞大的供应链。不像美国,曾经的造船业多辉煌,现在全萎缩了,几乎造不出什么远洋船舶了。
剩下的那些船厂,主要客户就一个:美国海军。而且这些船厂还经常缺工人、缺供应商,成本还超支。
去年美国海军少将托马斯·安德森在国会说,中美造船业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国有庞大的商用造船业支撑,而美国政府基本是单打独斗,什么成本都得自己扛。
安德森说得没错,中国的商用造船业确实给它的造船能力带来了巨大的优势。
现在美国的船厂连和平时期的需求都满足不了,旧潜艇维修拖延,新潜艇生产也落后。船厂缺熟练工人,缺干船坞,一些关键零部件的供应商也屈指可数。
美国一些战略分析人士很担心这种情况,因为乌克兰冲突表明,现代战争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,而打仗得靠工业实力支撑。
中国的光伏产业发展迅猛,2024年中国一年安装的太阳能电池板比美国历史上安装的总数还多,而且把太阳能电池板的批发价格压低了将近一半。关键零部件和成品的出口量也在大幅增长。
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光伏产业链完整,从硅料到电池板,中国企业都掌握了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,而且规模化生产和高效管理降低了成本,中国的光伏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非常有竞争力。
更重要的是,中国国内市场对光伏产品的需求也很大,这给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。值得一提的是,中国企业在短短几年内就掌握了光伏生产设备的制造技术,不再依赖外国技术。
反观欧美,情况就不太乐观了。美国的造船业前面已经说了,基本就靠海军订单活着。
欧洲的光伏产业也在和中国企业的竞争中败下阵来,很多企业面临破产。
欧洲的电力和土地成本高,光伏生产成本降不下来,而且产业链也不完整,高度依赖中国的光伏产品。贸易保护主义也没能保护欧洲本土产业,反而可能阻碍了能源转型。
中美欧在造船和光伏产业上的不同境遇,值得我们深思。中国为什么能崛起,欧美为什么衰落?这其中有一些共同的规律。
欧美国家现在产业空心化严重,太依赖金融和服务业,忽视了制造业。而且创新不足,在关键技术上落后了,市场反应也慢,没跟上全球产业格局的变化。
当然,中国的崛起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。地缘政治风险、产业升级压力、可持续发展等都是挑战。贸易保护主义和西方国家可能的技术封锁,对中国产业发展都是潜在威胁。
中国需要在高端船舶和新能源技术上继续突破,还要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,减少对外部的依赖。
同时,环保要求越来越严,中国需要加大对新能源船舶和清洁能源的投入,减少对环境的影响。
尽管挑战重重,但中国的发展前景依然光明。“一带一路”倡议、全球能源转型、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,都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。
中国造船业和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,离不开多方面因素:丰富的资源、政府的支持、科技创新、庞大的技术工人队伍,还有相对较低的成本。
要想从造船大国变成造船强国,中国还需要在产业链稳定性、用工保障和产能调控上继续努力。
总之,全球海运和新能源产业格局正在剧烈变化,中国已经成为重要的玩家,甚至可以说是领导者。
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,中国需要继续加强自主创新,深化国际合作,推动绿色发展,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持优势。